一级教材曲目
综合练习与考试

DRSL1-《In The Midnight Hour》


音频加载中…
音频加载中…
音频加载中…

在线节拍器


# 威尔逊·皮克特(Wilson Pickett)

## 歌曲信息
- **歌曲名称**:*In The Midnight Hour*
- **专辑**:*In The Midnight Hour*
- **唱片公司**:Stax
- **音乐类型**:R&B / 灵魂乐

## 词曲作者
- 威尔逊·皮克特(Wilson Pickett)
- 史蒂夫·克罗珀(Steve Cropper)

## 制作人
- 吉姆·斯图尔特(Jim Stewart)
- 史蒂夫·克罗珀(Steve Cropper)

## 英国单曲榜最高排名
第12名

---

### **背景故事**
《In The Midnight Hour》由威尔逊·皮克特和史蒂夫·克罗珀共同创作。据说这首歌是在孟菲斯的洛林汽车旅馆(Lorraine Motel)里写成的,三年后马丁·路德·金博士就在这家旅馆遇刺。这首歌一经发行便登顶R&B榜单,并在流行榜上排名第21位。

当时大西洋唱片(Atlantic Records)的总裁杰瑞·韦克斯勒(Jerry Wexler)决定带威尔逊·皮克特到Stax录音室录制歌曲。这促使了史蒂夫·克罗珀(Stax的当家吉他手,也是Booker T. & the MG’s乐队的成员)去研究皮克特的音乐背景。克罗珀曾在唱片店工作,发现了一些皮克特之前录制的唱片。其中一首由The Falcons乐队演唱的单曲《I Found a Love》中有一句歌词“And sometimes I call in the midnight hour”(有时我在午夜时分呼唤),这句话深深印在了克罗珀的脑海里。于是,他决定为皮克特写一首R&B歌曲。录音时,Booker T. & the MG’s乐队全员出动,唐纳德·“鸭子”·邓恩(Donald “Duck” Dunn)和阿尔·杰克逊(Al Jackson Jr.)贡献了他们标志性的律动。杰瑞·韦克斯勒(一位从音乐记者转型的唱片制作人)特别强调了一种特定的反拍节奏。韦克斯勒在音乐界贡献卓著,他不仅创造了“节奏布鲁斯”(Rhythm and Blues)这一术语,还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间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。

《In The Midnight Hour》是威尔逊·皮克特的突破之作。在此之前,他的职业生涯虽然也算成功,但韦克斯勒和皮克特本人都知道他的潜力远不止于此。这首歌不仅登顶R&B榜单,还卖出了超过一百万张。然而,由于Stax老板吉姆·斯图尔特禁止外部录音,皮克特在成功后并未回到Stax录音室,而是转战大西洋唱片旗下的其他录音室,并在短时间内推出了多首大热单曲,包括《Land of 1,000 Dances》、《Mustang Sally》和《Funky Broadway》,这些歌曲都卖出了百万销量。1970年代初,他还在阿拉巴马州的Muscle Shoals录音室录制了《Call My Name, I’ll Be There》和《Fire and Water》等经典作品。

---

### **小趣闻**
- **洛林汽车旅馆**:这首歌的创作地点后来因马丁·路德·金遇刺而成为历史地标。
- **“午夜时分”的灵感**:那句“午夜时分”的歌词来自皮克特早期的作品,成为了这首歌的核心。
- **Stax的黄金阵容**:Booker T. & the MG’s乐队的参与为这首歌注入了经典的灵魂乐律动。
- **杰瑞·韦克斯勒的贡献**:他不仅是制作人,还是R&B这一音乐类型名称的创造者。

威尔逊·皮克特凭借这首歌一举成名,开启了他在灵魂乐和R&B领域的传奇生涯。



# 鼓谱解析

## A段(第1-6小节)
第1-6小节是歌曲的引子部分,鼓点直接进入,采用经典的八分音符灵魂乐节奏,演奏在骑镲(ride cymbal)、军鼓(snare drum)和底鼓(bass drum)之间。注意听旋律,特别是第1和第3小节中底鼓、吊镲(crash cymbal)和军鼓如何通过节奏强调旋律的律动,尤其是在这些小节的末尾有一个八分音符的“推动感”。

在第4小节,骑镲的节奏线转移到踩镲(hi-hat)上,并与军鼓同步演奏一个节奏型,呼应了旋律的即兴段落。注意从骑镲到踩镲的转换,然后在第5和第6小节中稳定下来,为接下来的编排奠定节奏基础。

从节奏感的角度来看,鼓手需要感受到四分音符的脉动以及八分音符的细分(数拍为1 & 2 & 3 & 4 & 8),这不仅在鼓点进入前重要,在整个曲目中也要保持。这有助于内化节奏的时机和感觉,培养所谓的“内在时钟”,这是所有鼓手都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。

## B段(第7-14小节)
这一段以踩镲、军鼓和底鼓之间的八分音符节奏为主。目标是保持八分音符的流畅性,并注意底鼓变化和军鼓反拍的协调性——它们都与踩镲同步。确保音符干净整齐,避免出现“双击”(flam)。

第8-13小节中,踩镲有重复的开合动作,分别在反拍和正拍上演奏。开合踩镲时,动作要果断,确保鼓棒与镲片有良好的接触。同时,脚要始终与踏板接触,以免失去控制。注意不要将踩镲开得太大,也不要敲得太响。保持对律动和曲目的动态敏感。

关于律动的感觉,要注意踩镲、骑镲(在其他段落中演奏)、军鼓和底鼓之间的音量和动态平衡。听这段节奏与伴奏的契合度,感受它的声音和感觉。为了更好地理解音频混音和声音平衡的概念,可以多听伴奏和原版录音,以及其他类似风格的歌曲。

## C段(第15-18小节)
节奏继续以类似的方式推进,八分音符的骑镲线从踩镲转移到骑镲上。注意第15小节开头的吊镲,并提前预判从踩镲到吊镲再到骑镲的转换。

## D段(第19-21小节)
在这一段中,整体节奏继续以类似的方式推进,八分音符的骑镲线从骑镲转移到踩镲上。

## E段(第22-23小节)
这一段是引子的缩短版本,呼应了旋律,骑镲线再次从踩镲转移到骑镲上。

## F段(第24-27小节)
第24-27小节是曲目的结尾部分。这一部分的主要特点是军鼓的四分音符与底鼓的反拍之间的互动。军鼓的敲击要非常明确和有力,注意第27小节中踩镲与军鼓的同步,最后以底鼓和吊镲在最后一拍的八分音符上同步结束。

---

### **小贴士**:
- **保持节奏感**: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细分是基础,培养“内在时钟”非常重要。
- **踩镲控制**:开合踩镲时动作要果断,但不要过度开合或敲得太响。
- **动态平衡**:注意踩镲、骑镲、军鼓和底鼓之间的音量平衡,确保整体律动与伴奏契合。
- **结尾处理**:结尾部分的军鼓和底鼓互动要清晰有力,最后的同步要精准。